Friday, April 12, 1985

19850412 联合早报

12/4/1985 | 联合早报 | pg41

谈《寻日者》——兼悼宗辉(草鞋)

林明珠

两年前在图书馆传阅着《寻日者》这首叙事诗时,无论如何不曾想过有一天会将这个故事由平面的纸张上搬到立体的舞台去,更万料不到公演的第一天竟是作者宗辉的忌日。
认识这位高高瘦瘦很有才气的男孩子是在大学第一年的时候,后来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也曾积极的为一些理想努力过,这段期间对宗辉较有认识,几次和他交谈,阅读他的文学创作,总觉得这个人有一些傲气,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再后来是紧锣密鼓的备考期,记得还在考场向他说过好运,以为从此各奔前程,也较难有相聚的机会了。
结果的确是各奔前程。只是他的前程是不为我们所知的。最初听到他的死讯时感觉很特别,还以为那是一个很大的玩笑,及至亲眼看见他躺在那上尖下方的黑棺木中,才第一次打从心里感受到生命肃静的一面:一个充满创意的生命,突然静止了。那种深沉无助,无可奈何的感觉,至今还是十分深刻的。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死因,虽然传说纷纭。
然后一年就过去了。
当剧团的艺术顾问蔡曙鹏博士带来这首创作诗剧,并推荐我们用以参加方氏总会所主办的《四月集锦》时,我才惊觉时光的流逝。一年就快过去,而在他的忌日公演他的作品,我想,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纪念吧!
实际上,当年读着这篇叙事诗时,我们都在猜想诗中那位修长瘦削的青年艾萨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位爱斯基摩青年为了寻找一位永远不落山的真神,抱着一股执著和坚定的信念,开始向南走;他攀过高山,经过大沙漠,见过大海,冲上一座爆发中的火山,终于死在很慈祥很温暖的阳光下,只留下一句遗言:都是同样一个神。
我不知道宗辉所追寻的真神是什么,也许是对生命的解答,也许是一种永恒,也许是快乐,智慧,或者真理,然而那份执著的追寻我是理解的,有什么人不曾对生命发出最大的疑问?又有几个人不曾努力的去寻找答案?
方法很多,途径也很多,结果当然也不同。
艾萨的是死在三十五岁。
我当然更不会知道宗辉在构思艾萨德结局时是否已经肯定了这个结局,谁也无法知道了。
比较能肯定的是《寻日者》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我们的处理是将整个故事浸在一种低沉的、悲哀的气氛里,因为末场主角带着满身的疤痕离开了这个世界,虽则他最终明白了自己所追寻的是什么,也能够很平静的离去。
由于故事的主调是低沉悲哀的,舞台的主要颜色构成是白和黑二色。但这一来画面不免流于单调,所以舞台设计钟谷瑶也加入了一些活动的布景,一方面能更好的表现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一方面也弥补了舞台色彩单调的缺陷。演员的服饰方面基本上是采用了古希腊人的服装为蓝图,同时也依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而加入阿拉伯式的宽大长袍。灯光设计方面自然也是以低沉的色调为主。
与宗辉另外几个舞台创作比较起来,《寻日者》的篇幅应该是比较短的一个。然而一个演出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其内容。
寻日者和宗辉都不复在了。且不论这样的一种结局是应该加以否定或是值得肯定。也不论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不是过于浪漫而流于神话,我们,你和我,或许是昨日,是十年前,甚或是这一刻,难道就不曾有过冲上前去将蒙在黑色的神秘里头的生命抓出来仔细看的冲动?
寻日者已经死了,而寻日者的精神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